越是看《上古中国的神》,你就越是会庆幸自己生在了人类社会的好时代。
为什么会这么说呢?
智人出现至今约有20万年。至今99%的时间里,人类都活在饥饿、战争、瘟疫等各种动荡之中。这些动荡在农业革命之后逐渐加剧,直到工业革命之后才有所缓解。
也就是说,人类的生存环境得到大范围的显著改善,是近70年才有的事。
想象一下,如果你是一个生活在上古时代的原始人。
即便你有足够的幸运顺利出生,拥有健康的身体,度过了吃得饱、穿得暖的童年,躲过了野兽的攻击,逃过了瘟疫与战争,你还需时刻提防不要被同类吃掉,或是时刻小心不要被同族杀了祭天。
这可不是危言耸听!上古时代的人类,远没有身为现代人的我们这么幸运。
展开剩余87%吃人?吃人!
在《上古中国的神》这本书中,除了对远古神话美好一面的溯源之外,晁福林教授也并未忽视神灵信仰中那些令人颤栗的幽暗面。
远古时期,人类对“彼岸”由来已久的未知恐惧,正是后续“神权”与“王权”陆续得以催生的一个重要原因。
仅仅是为了平息旱魃,商汤王不惜剪发断爪、自残献祭,以身为牺牲。
除此之外,还有更残酷的“烄祭”——也就是焚烧巫女,以祈甘霖。在神权至上的阴影之下,殷墟考古有明确记录的人祭牺牲,竟达一万四千一百九十七人之多,简直触目惊心!
除此之外,还有很多考古证据证明,商周中后期存在烹煮人头的情况。结合文献中纣王的极端案例,食人也有可能作为宗教或威慑手段存在于商文化(或是更早时期的文化)之中。
关于“吃人”
属于早期智人阶段的许家窑人遗址所发现的人类化石,都是破碎的,甚至同一个个体遗骨的化石相距数十米之遥。据研究,食人之风在远古时代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。摩尔根说:“在古代,吃人之风普遍流行,这一点现已逐渐得到了证实。”食人之风固然是生产力极端低下的结果,但更重要的原因在于人还没有将人自己与动物区别开来,食人者认为他吃一个人和吃一只野兽或一条鱼,并没有多少区别。
当远古人类的社会观念鸿蒙初判的时候,食人之风稍有止息,人与人之间的亲情开始出现,亲人死后人们开始感到悲痛,在这种观念支配下,逐渐出现了埋葬习俗。
——摘自《上古中国的神》
算命方法太多,星座上不了桌
如果把古时候《周易》的使用场景对标到现代社会,怕是只有2025年的DeepSeek能与之匹敌了。
《周易》并非某个特定的神人闭门造车的结果,而是上古到东周几百年间,无数史官和筮者集体智慧与经验的结晶。
古人在婚丧嫁娶之前,都可能会先去占卜一下。筮者则是不断记录各种占卜案例,类似于我们现在的数据库,经过一代一代沉淀,这些案例、经验、甚至是人生小故事、顺口溜,最终汇编成了这部《周易》。
老祖宗的智慧,不服不行。
关于《周易》
周代的史官和筮者,在西周初期就完成了卦辞和爻辞的整理和系统化的工作,《周易》一书已经粗具规模。直到西周中期,《周易》一书还只有卦辞和爻辞,易卦还是以数字来表示的,尚无卦画和爻题,大约在两周之际才将卦画和爻题增补进去,卦爻辞的文字虽然在周初已经粗具规模,但后人又不断地进行润色,甚至加入韵语,所以其最终完成大约是东周时期的事情。《汉书 · 艺文志》谓“易道深矣,人更三圣,世历三古”,其所谓“三圣”,指伏羲、周文王和孔子;所谓“三世”,按照汉朝人的观念,指伏羲所在的上古、周文王所在的中古、孔子所在的下古。在这里,班氏把易卦的形成归之于“三圣”,固然不确,但其谓易卦的形成“世历三古”,则还是可取的。
《周易》一书既不出自一人之手,也非成书于一时,而是经过长时期的汇集、整理,历经许多史官和筮者之手才完成的。
——摘自《上古中国的神》
巫女:高配版的“剩女为王”
三星堆出土的青铜像中,有那么一尊高级巫师的大型立人像。这位巫师头戴面具、高冠,手持法物。在商周早期,巫觋(尤其是大巫)地位尊崇,是神权在人间的化身。
然而,到了战国时期,随着理性精神逐渐抬头,巫的地位遭遇了急剧下降,尤其是巫女。
在《诗经·宛丘》中,就曾经描述了一位舞姿曼妙的巫女与一男子之间“无望”的爱情故事。
在秦朝的《日书》中甚至有这样的警告:“取妻,妻为巫,生子,不盈三岁死。”(千万别娶巫女!否则孩子活不过三岁。)
巫女们的遭遇,如果换到现在,就是赤裸裸的职业歧视与性别污名化。但在当时,这样的歧视与不公是常态。
关于“巫女”
可能是为了保持其神秘性质的缘故,所以巫女不嫁于人。然而据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的情理推测,巫女不大可能永远不嫁,但巫女嫁人,或者妻、女为巫在实际上可能是被视为不吉利的事情。云梦秦简《日书》甲种 75 简正面载“取妻,妻为巫,生子,不盈三岁死”,这里是说不吉利之事的后果便是“妻为巫”,并且为巫之妻所生之子也会夭折。另有《日书》乙种 94 简所载凶兆之一便是“生子,男为见(觋),女为巫”,子女为巫在当时人心目中毕竟是不吉利的事情。
......总之,在《宛丘》诗的时代,可能由于巫觋社会身份地位的下降,给爱慕巫女的那位男子以重要影响,让他发出婚姻无可指望的哀叹。如果这位男子是贵族中人,那么他娶一位门当户对的贵族女子,就要比娶一位巫女,要顺理成章得多。当时社会上还可能存在着巫女不嫁之俗。在这种社会习俗下,那位男子“止乎礼义”,顺从了社会习俗,这应当是他与那位巫女爱情发生变故的根本原因。
——摘自《上古中国的神》
为什么《上古中国的神》值得读?
《上古中国的神》这本书,是开启我们精神世界大门的一把不可或缺的钥匙。
它能够打破你对上古神话、神仙鬼怪的固有印象,颠覆你的认知,揭示光怪陆离现象背后的真实逻辑与深刻历史动因。
它能帮助你理解当下。只有看懂了我们的祖先是如何思考并构建人类社会的,才能够真正理解今天人类潜意识里的文化现象与行为逻辑。
它精彩好读,用扎实的学术材料(甲骨文、《山海经》、《周易》、三星堆考古资料等),帮你解码深藏在我们文化血脉里的“底层逻辑”。
发布于:北京市涌融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